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奥数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奥数 > 趣味乐园 > 历史故事 > 正文

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被慈禧打死(5)

来源:故事汇 2009-06-27 16:02:01

智能内容

  1903年7月21日第一次报道:肃亲王于23日(编者按:清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3年7月17日)奉旨交拿人犯三名,于虎坊桥地方拿获。其被拿之故及所拿者何人,俟访明再布。

  7月23日报道:前日本报纪肃亲王奉旨交拿人犯一节,兹探悉,被拿者为沈某。系经某大员面奏,并牵涉戊戌之事云。

  7月24日报道:沈某在北京被拿,已纪本报。兹得悉北京来函云,沈荩系江苏太湖洞庭山人。此次被拿之故,因无赖倪某向沈借银三百两,沈未诺,倪遂衔恨。故被诬告被拿云。

  8月2日刊发沈荩之绝命词:前北京拘拿之沈荩,已于初八日被刑。今得其绝命诗四章,照录如下:狱中铁锁出郎当,宣武门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今年三十有一岁,赢得浮名不值钱。从此兴亡都不管,灵魂归去乐诸天(引者注:这里只录两首)。

  8月4日报道:拿来刑部之沈荩,于初八日被刑,己志本报。兹闻是日入奏,请斩立决。因本月系万寿月,向不杀人。奉皇太后懿旨,改为立毙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9月14日报道:探闻政府自杖毙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皇太后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

  9月16日报道:……当杖毙时……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又闻发旨之先,有政务处某君面奏于皇太后云:万寿在迩,行刑似不吉祥 昨日的新闻,今天的历史。季羡林在给这套丛书的题词中说,《大公报》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这对《大公报》来说是一种赞誉。并不是所有的报纸上的新闻都是真实可信的。有些报纸的报道,歪曲事实,自毁声誉,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按照周雨所著《大公报史》的分期,刊登上述报道的报纸,处于创始时期,即我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英敛之担任总理兼撰述和编辑的时期。他总揽言论和经营的全权,以敢言著称,把那一时期的《大公报》办得有声有色。

  1902年,英敛之三十五岁,东西南北奔走,艰辛地创办了《大公报》。在报纸创刊号上,作《大公报序》宣布:“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西欧学术,启我同胞聪明。”救国救民之情,跃然纸上。创刊弁言中更宣布要“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

  他不是口头革命派,创刊第五天发表“论说”(即“社论”),题为《论归政之利》,公然宣称要太后归政。说只要归政,就有八利。文中指名道姓地骂刚毅,批驳刚毅宁赠天下于朋友、不送与家奴的谬论。骂旧党,骂宫禁左右,只有对慈禧不作正面攻击。在当时,即使报纸办在天津租界内,也可以说是大胆已极。

  清末官场乌烟瘴气,魑魅魍魉充斥其中。《大公报》把他们分为十派:冥顽派,威势派,牟利派,权诈派,排外派,媚外派,油滑派,奴隶派,假正直派,假振作派。又把他们比作九如:如虎之猛,如狐之媚,如蛇之狡,如虿之毒,如无知之偶,如钻泥之鳅,如黑暗之洞,如无底之渊,如毂木之蠹虫。指责吏治的腐败,痛快淋漓,鞭辟入里。

  他在天津办报,却敢于捋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虎须,和袁抗争了十年之久。

  1905年,《大公报》支持反对虐待华工的反美运动,支持抵制美货,拒登美商广告,袁世凯下令禁邮禁阅《大公报》。英敛之针锋相对,发表“论说”,题为“说官”,矛头直指袁世凯。指出国家立宪维新,就应拔除凶邪,洗涤当权大官,否则改革无望。其后袁世凯几次企图对他施以收买,均被严辞拒绝。

  英敛之虽然主张君主立宪,提倡变法维新,反对共和革命,但却公开反对清廷镇压革命党人,报纸揭发清廷杀害沈荩一事,已如上述。1907年,清廷先后杀害了革命党人徐锡麟和秋瑾,《大公报》发表论说《党祸株连实为促国之命脉》,坚决加以谴责。对于徐锡麟,文章说:“乃既杀而又剖其心,啖食其肉,此等野蛮凶残行径,不期见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对于秋瑾,文章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遽处斩刑,斯岂非野蛮已极,暗无天日之世界乎!”

  英敛之对于中外报纸作过认真的研究,主张报纸要办成国民的喉舌。其职责一为国民之向导,一为政府之监督。强调报人要守正不阿,以身作则。

  英敛之办《大公报》十年,颇多创新,成绩斐然,为当世所称颂。梁启超在所办的《新民丛报》上撰文说:“天津大公报有特色,有新论,实可称报纸进步之一级。”严复赠对联一幅:“能使荆棘化堂宇,下视官爵如泥沙。”历史学家陈垣称他为“豪杰之士”。

  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他悄然离开了《大公报》。此后潜心宗教、教育和慈善事业。1925年参加创办了公教大学。1926年逝世。

  英敛之为《大公报》的续办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说也为后世的新闻工作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