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正文
2018-07-03 11:05:13 下载试卷 标签:北京版语文 六年级上册 教案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
4.课件展示: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研究语段: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6.“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小结: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展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
课件展示交流话题:周瑜和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二、再读课文,品析人物。
1.出示讨论: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讨论交流)
2.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课件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4.讨论:“用奇谋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
5.课件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这首小诗精练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课外延伸。
课件出示: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兴趣入手,带孩子们走进历史,唤起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自己读书,想办法把书读明白的习惯。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
依托文本内容,把握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佩服,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回忆文本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作为论据,进行有理有据的口语交际活动。
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