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武将萧克:拿枪的手写出文学巨著(2)
来源:故事汇 2009-06-26 05:59:27

南昌起义后,萧克随部队转往广东,在广东揭阳汤坑和海陆丰地区,起义部队接连遭到数倍于己的敌军埋伏,损失惨重。殊死战斗了数天后,萧克的连队只剩下二十多人,最后还被打散了。无奈之下,萧克只好转移到湖南老家,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1928年1月,萧克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参加了湘南暴动。
在参加湘南暴动的部队中,萧克是第一个率部与毛泽东会师的。1968年“五一”节,萧克在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不曾料到,毛泽东回忆起了与萧克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紧紧握住萧克的手说:“我们是在龙溪洞见面的,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萧克回答说:“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毛泽东听后感慨地点头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大革命时期,萧克就曾读过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其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与毛泽东见面后,毛泽东那轩昂的气度、敏捷的谈吐,都让萧克觉得无比钦佩。而年轻有为的萧克也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征时期,萧克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躺在担架上,毛泽东看到后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盖在萧克的身上,深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一定要尽快医治好我们的“白袍小将”。
萧克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军第四军,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还亲身经历了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萧克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朱德,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里,他激动地给朱德敬了一个军礼,而后打量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朱德,年约40来岁,身体健壮,面庞黑红,神色慈祥。朱德握着萧克的手热情地说,“你的名字我早知道,你们干得好!”初次见面便如此赤诚相见,萧克对谦和的朱德好感倍增。南昌起义前,萧克并不知道朱德的名字。起义后,萧克才从行军布告中得知朱德常率第九军所属的三四个连打先锋。后来,萧克又陆续知道朱德是反袁护国军高级将领,到西欧和苏联留过学,是共产党员。这一切,都让“朱德”这个名字在萧克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在一篇回忆朱德的《朱德之德》文章中,萧克称朱德是从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所产生出来的伟大人物之一,朱德之德,令人景仰。
如今,南昌起义的硝烟已经在历史长空中散尽,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最后一位开国上将也走了,但将军在战火中成长的人生传奇,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回味。
将军在文学创作上“战绩赫赫”,最值得称道的是被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逐渐开始学习文化,进而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在战争年代,几乎高小毕业的人就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了。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对文学创作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即使在长征途中,萧克也不放过诗情勃发的时刻,硝烟尚未散尽,他就在山头简陋的指挥所挥毫赋诗了。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不可思议,但萧克说:“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指文学创作)看得那么神秘。”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作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万博体育app
- 小学1-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